衛教系列‧認識牙髓病-保留自然牙的「根管治療」
衛教系列‧認識牙髓病-保留自然牙的「根管治療」
作者:劉又焯醫師
其實所謂根管治療(Root canal treatment),就是我們一般俗稱的抽神經。 一個正確的根管治療流程,包含移除已經發炎或是壞死的牙髓組織、完整清潔擴大根管系統 (配合藥水的沖洗,以及使用器械做根管內的清創修型),再用材料將其完整填充。
「根管治療」、「抽神經」是一樣的東西嗎?
牙髓組織是由神經、血管、淋巴以及結締組織等組成,位在牙齒內部稱之為「牙髓腔」的空間。牙髓腔組織負責牙齒的一部分感覺(疼痛、敏感)、供給養分、防禦、生長等功能。所以根管治療抽掉的並不是只有神經喔!
為什麼需要根管治療呢?
當牙齒因為蛀牙(齲齒)、牙周病或外傷等等原因,遭成牙髓組織的感染,甚至進一步造成牙根周圍組織的發炎時,就需要進行根管治療。經由上一點提到的根管治療流程,可以解除牙齒的症狀以及恢復牙根周圍組織的健康,保留牙齒讓其能繼續行使咀嚼功能。
初次的牙髓組織感染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蛀牙(齲齒)。一開始蛀牙都是從牙齒表面的琺瑯質(enamel)開始,這時可能還沒有明顯的症狀;等慢慢往下侵犯到牙本質(dentin),會開始有冷熱敏感,吃東西時會疼痛的感覺。等深度進展到或非常接近牙髓(pulp),其內部的已達到一定的感染程度,此時大多會出現較劇烈的疼痛(冷熱劇痛、抽痛,自發性疼痛等),通常這個階段就是需要進行根管治療了。(如下圖1-3)
如果到這個階段仍然沒有治療,牙髓組織便會慢慢走向死亡,也就是一般常說的牙髓壞死。患者會突然覺得:「咦,牙痛好像好了?」但其實是感染已經逐漸往根部方向擴散,最終造成牙根周圍的齒槽骨被破壞,稱之為根尖周圍炎(如下圖4)。此時的症狀較多變,可能牙齒咬合碰觸時會疼痛,或完全沒有症狀,也可能從牙齒周圍長出膿包。此時從X光片影像常見牙根尖處有一個黑影,便是根尖周圍炎的表徵。
常有患者問,為何根管治療過的牙齒還會痛,還需要重新治療?
原因有兩個:
- 根管結構其實是相當複雜的,例如從主根管分岔出側支根管,根管鈣化彎曲,兩根管連通的狹部、C型根管等等,受限於設備及醫師技術,導致根管系統無法被完整清創或填充。所以治療結束後仍可能會發生疼痛、牙根尖病灶等問題。
- 就算已完成治療且後續復原良好的牙齒,仍有可能因為牙冠部的滲漏(例如假牙脫落或邊緣蛀牙等等),導致細菌再次入侵牙髓腔,感染根管系統。
根管治療後的牙齒一定都要做假牙嗎?
大部分需要根管治療的牙齒,因為原本結構已喪失較多,因此會建議治療完成後進行假牙或陶瓷嵌體贗復。但少數的情況,如果牙齒缺損的範圍不大,或是做較保守的髓腔開闊,且牙齒受力程度較小(例如前牙、無咬合接觸的牙齒),是可以考慮用樹脂料填補即可。每顆牙齒的狀況不同,還是要請牙醫師專業評估後才能確認。
牙髓疾病治療流程
- 治療前:完整的檢查評估、診斷、治療計畫擬定。和患者充分說明與告知。
- 開始治療:術式可分為
- 非手術性根管治療:一般最常見的,包含清創修型與填充根管系統
- 手術性根管治療:根尖周圍手術、蓄意再植術等
- 活髓治療:覆髓、牙髓切斷術等
- 治療後:完成填補或贗復,定期回診追蹤。若非手術性根管治療或活髓治療復原狀況不佳,則須考慮手術性根管治療。
非手術性根管治療
- 施打局部麻醉
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局部麻醉。適度麻醉可降低治療過程中的不適感。
- 放置橡皮帳(rubber dam)
橡皮帳的作用在於將目標牙跟口腔做隔離,避免口腔內的口水與濕氣接觸牙齒及影響操作。同時也可以避免沖洗的藥水以及硨牙鑽針、根管銼針等尖銳物掉入口腔,造成異物吞入的可能。研究顯示根管治療配合橡皮帳的使用,相較未使用,治療成功率較高。(如下圖)
- 挖除蛀牙(齲齒)及舊填補物
若沒有移除蛀牙就直接進行根管治療,就算是根管內有做完整清潔,牙冠部分的感染仍可能往下延伸或造成細菌滲漏,影響治療效果。舊填補物下可能有蛀牙,或是潛在性的牙裂,因此建議完全移除。(如下圖)
- 打開牙髓腔(髓腔開闊)
定位根管的位置
- 清潔擴大根管系統
移除根管內的感染,配合藥水沖洗與根管銼針做清創修型(如下圖)。必要時會於根管內放藥來增加殺菌效果。
- 暫時填補材料覆蓋
根管治療通常要多次才能完成,因此每次結束會於牙髓腔內放入棉花及暫時材料填補。
- 根管填充
待根管系統清潔擴大完成,且患者症狀有所改善後,則進行根管填充。目前根管填充材料以馬來膠針最為廣泛使用。
- 完成贗復物製作
依據每個牙齒不同的狀況,可能的選擇有假牙(必要時配合牙釘柱,如下圖)、嵌體、或是材料填補即可。良好的贗復物除了強化剩餘牙齒的結構,另外也是降低冠部滲漏的風險,避免讓細菌再次侵犯牙髓腔,導致根管治療失敗。
- 定期回診追蹤
評估病情是否穩定改善,特別是若治療前有根尖病灶,是否逐漸癒合。若未有改善甚至繼續惡化,則須考慮手術性根管治療。如果是治療前就評估癒後較差的牙齒,拔牙也是一個選項。
手術性根管治療
在非手術性根管治療完成後,追蹤症狀仍未改善;或是評估可進行非手術性根管治療的牙齒,因為某些原因(牙齒剛做完假牙,或是假牙已經做很久但密合度良好患者不想拆除等等因素),此時便會考慮手術性根管治療。
現代的根管手術治療,配合牙科顯微鏡與器械的操作、以及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填充材料,成功率可高達90%以上。以下會介紹較常見的根尖周圍手術。
- 口腔內外消毒,施打局部麻醉
- 翻開皮瓣
- 切除牙根尖於刮除發炎組織
在顯微鏡下確認發炎組織是否完全清除乾淨,以及檢查牙根表面是否有裂痕。
- 牙根尖處理,根尖逆充填
使用超音波器械清除根管內部分填充材料,再將生物相容材料做逆充填。不一定需要放置骨粉與再生膜,由醫師依實際狀況評估。
- 傷口縫合
- 回診拆線:一般約一週後
- 定期回診追蹤
確認病灶區域有逐漸癒合
活髓治療
如果是在處理齲齒中或創傷造成牙髓意外暴露、或臨床診斷為「可逆性牙髓炎」,即還在輕微牙髓發炎的階段,則可進行活髓治療來盡可能保留健康的牙髓組織。使用的材料為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的三氧礦化物(MTA)、矽酸鈣基底的生物陶瓷材料等等,治療完成後再以樹脂材料填補或或贗復物製作。
通常活髓治療
覆髓(pulp capping)
使用橡皮帳將患齒隔離,完整移除蛀牙與舊填補物,將生物相容性的材料置放在接近暴露位置或已暴露之健康牙髓上,後續再完成樹脂材料填補或或贗復物製作。
牙髓切斷術(pulpotomy)
使用橡皮帳將患齒隔離,完整移除蛀牙與舊填補物後,移除部分發炎受感染之牙髓組織。將生物相容性的材料置放於已暴露之健康牙髓上,後續再完成樹脂材料填補或或贗復物製作。
活髓治療和所有治療一樣並非100%會成功,但至少有6-8成。因為牙髓發炎狀況有時很難掌控,因此除了治療前的完整評估,和患者的溝通說明也非常的重要。術後也要持續門診追蹤,若不幸活髓治療失敗,則會建議改以非手術性根管治療的方式。
為什麼需要牙科顯微鏡輔助根管治療?
根管治療操作範圍極為狹小,在有限的燈光照明下(特別是後牙),可能連根管開口都看不清楚,更不用說要做好完整的清潔擴大。在這樣的情況下治療,猶如在黑暗中摸索,如果經驗不足或一個不小心,可能就發生難以收拾的後果。
另外在治療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難,例如根管狹窄鈣化、穿孔、分岔、可能有額外根管等等; 如果是重新治療的案例,可能還有根管路徑偏移、斷針等問題要處理。
牙科顯微鏡可提供照明及放大,搭配專用超音波或顯微特殊器械,可協助醫師解決上述困難,也能增進根管清潔效率,保留更多的齒質,提高治療成功率。另外也可應用在裂齒之診斷。